“粮食仓储方案设计”“电子发光织物的设计和制作”“数字文档分析”“遥控车设计与制作”……8月15日至19日,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。大赛现场,来自国内外的近700名选手在各个赛场,迎接着一个又一个“真问题”的挑战。
和以往相比,本届大赛进行了大幅改革。大赛不再对选手既有创新作品进行评价,而是首次设置现场科技挑战任务,围绕数理化基础科学、生命健康等学科领域的“真问题”,对选手知识应用、动手实践、创新思维、团队合作等素养进行测评。本次大赛也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参赛,聚焦15-24岁校内外青少年群体。
据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介绍,设置科技挑战任务本质上是价值引领,每位选手在参加挑战的同时了解当前科技发展战略和科研产业一线“真问题”,引领他们勇于实践,坚定科技报国信念。
“我们真正想要做的,就是让青少年学以致用,解决真问题。”辛兵说。
赛事的终点,延伸为人才成长的新起点
此次大赛的另一个“首次”,是实施了“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”。据了解,主办方动员40家央国企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、基金会等参与进来,举办“双选会”,为优秀选手提供赛后学术交流、实习实训、岗位就业等支持,探索建立从“短期人才发现”到“长期育人生态”的连续支持机制。
其中,面向18-24岁青年组选手的,是由27家单位提供的实习实训、岗位直聘、学术会议等429项支持,面向15-17岁少年组选手的,是由19家单位提供的科普研学、国际交流、竞赛名额等201项支持。
“大赛的定位发生了变化,不再看重奖项的帽子,而是给青年学子提供研学、实习机会、国际交流等成长支持。”辛兵说。
赛事的终点,延伸为人才成长的新起点。8月18日,内蒙古工业大学体育场上,白色的临时场馆拔地而起。刚刚结束比赛的年轻选手,手持项目材料和个人简历,与支持单位代表现场面谈交流,甚至进行笔试或技能测试。
据中国科协介绍,这次双选会针对少年组的研学、国际交流项目和面向青年组的实训直聘机会,让不同阶段的创新人才,都能在此找到对接未来的“入口”。这场“赛后衔接”不仅提供机会,更构建起支持青少年长期发展的新生态。
中国航天基金会正是给青年组提供支持的单位之一,一等奖获奖者有机会获得在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、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或江南电子通信研究所实习、实训的资格,实习期间提供实习津贴或有机会获得企业项目合作经费支持。中国航天基金会还承诺,组织所有获奖者参观航天企业、现场观摩一次航天发射活动。
“让学生更早接触航天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需求,同时为企业和院所输送针对性的人才。”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侯秀峰说。
据侯秀峰介绍,全部获奖者如想继续深造,有机会被优先推荐至航天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,还有机会参加航天企业学术交流和研讨会,优先发表论文。获奖者中应届毕业生参加承办单位校园招聘时,符合应聘条件者,直通面试环节,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。
来自华体汇app安卓版官网下载安装工业设计系的曾棋亮,就在双选会上直奔中国航天基金的面试去了。他打小就喜欢看科幻,梦想着“把很帅很酷很科幻的东西尝试做出来”。今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,机器人组成方阵跳二人转,让曾棋亮萌生了一些关于外骨骼机器人相关的灵感。
带着自己的设计方案,他站到了中国航天基金会双选会的面试台上。
“一方面,选他们可以让我见到真正的航天专家,给我提一些改进意见;另一方面,被他们选中,可以去看火箭发射。”这个年轻人对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说。
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的高一学生贺子权,则是在面向少年组的双选会场地中,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面试台。“主要是想来体验一下。”他对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说,“双选会提供了开阔眼界的机会,可以获得奖金,并通过与科学家交流增长科学见识。”
这个年轻人最希望获得科创方面的支持,尤其是指导老师的指导,“希望能更接近科学前沿”。
(节选)
中国青年报:https://zqb.cyol.com/pc/content/202508/25/content_415385.html
中国青年网:https://news.youth.cn/gn/202508/t20250825_16195993.htm